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
    信息发布者:土豆冰红茶
    2021-03-09 21:16:00   转载

     正月十九,年味已经由浓变淡。但在妙隘乡矮塞村,一出饱含乡土气息的好戏,依然在上演。

      矮塞是一个龚姓大村,茶灯古戏与生态古树,赋予它由内到外的文明底色。戏台设在古色古香的脱贫攻坚纪实馆,门前是绿水,对岸是青山,再加上围坐的父老乡亲,在这样的环境中亮开嗓子,恍若人在戏中,戏在人中。
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古树村庄唱古戏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脱贫攻坚纪实馆让戏有“根”
     

      翻开线装的首任人名单,泛黄的毛边纸上记录着龚永忠、龚锡全等73个老“灯头”的名字,浓缩了矮塞茶灯的传承故事。以前,灯堂设在农户家中,由德高望重的“灯头”轮流掌管。

      2016年,在地方和党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关心下!矮塞花灯广场破土动工。纪实馆竣工后,在1500多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把老灯堂搬了过来,当地群众有了唱戏的场所,矮塞茶灯艺术古戏也找到了传承发展的土壤,让这门艺术传承有戏,后继有人。

      戏未开场,演员们聚在两边的厢房内化妆。80岁的“老戏骨”龚世富今天要亲自登台,压轴演唱传统茶灯古戏《辕门斩子》。在他的身后,两面墙壁挂满了戏服、假须、响器和凤冠。七本残破的手抄剧本存放在木箱内,《秦香莲》《四郎探母》《薜丁山征西》等书页的字迹已经模糊。
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化妆也是门艺术
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泛黄的茶灯“灯头"名册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流传的手抄古戏剧本


      一场完整的茶灯古戏往往要连唱两个小时,记不住剧本,就担不起角色。对龚世富而言,62年的艺术人生,千余场的登台经历,每一句唱词都刻在了心里。

      许多早期的服装道具,也是龚世富亲手设计、剪裁和缝制。上世纪70年代,买不起花布,他就在白布上画图案、抹颜料,凭着一腔热爱,让茶灯古戏在矮塞村没有中断过表演。但遗憾的是,茶灯艺人始终像游击队员一样十里八村到处赶场,并没有一个真正的“根据地”。黔渝边区的许多乡镇,都留下过矮塞茶灯人的身影,有时候要从正月唱到三月,依然不能尽兴。约灯的村寨会找到灯头提前“下书”,表现出诚意。村里也会认真地挑选演员进行排练,绝不砸了自己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      夜幕降临,锣鼓鸣响,轮到龚世富正式登场。
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
    妙隘矮塞茶灯:文明有根 传承有戏 后继有人!
    龚某某与搭档表演《辕门斩子》
     

      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身穿蟒袍、脸画油彩、腮挂长须的龚世富扮演的杨延昭唱到“摆下天门相征战,元帅帐中把令传”时,嗓音浑厚,韵味十足,赢得了满堂喝彩。围观的村民都称赞:“唱茶灯古戏,只有这一班老人上得了台!”

     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矮寨村妇孺都会唱茶灯,像结婚时唱的《送子》,迁居时唱的《开财门》,只要有人起了头,谁都能跟着应和几句。特别是龚隆华等一批年轻后生,开始肩挑重任,但传承下来的古戏曲目,依然面临着失传的风险。

      “唱好古戏必须吃得苦,还要喜欢一辈子!我们老了,要靠年轻人往下传。”锣停鼓止,来不及脱下戏服的龚世富一番言语中,既有担忧,又有期待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